技术前沿资讯

某品牌充电宝热失控事件看电芯品质与解决方案:风险机制,防控路径与市场趋势。

近期某品牌的充电宝(便携式充电宝)发生热失控爆炸事件,经调查指向电芯材料的多重隐患:正极材料镍钴锰比例频繁变更、隔膜拉伸强度与热收缩性能不稳定、部分批次金属异物充标。这些材料品质问题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引发安全事故。深入理解这一过程的机理,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风险,对消费电子电池安全至关重要。

一、材料品质下降:热失控的“源头隐患”电芯作为电池的核心,其材料(正极、负极、隔膜、电解液)的品质直接决定安全性。充电宝事件中暴露的材料问题,会触发以下连锁反应:

第一步:极片变形与析锂电池充放电时,锂离子在正负极间迁移,会导致电极材料反复膨胀收缩。若正极材料比例不稳定(如镍含量波动),或极片涂层不均、基底强度不足,多次循环后极片易弯曲、开裂(即“极片变形”)。同时,若负极材料活性不足、电解液兼容性差,锂离子难以顺利嵌入负极,会在其表面析出金属锂单质(“析锂”),形成针状的“锂枝晶”。这些锂枝晶不仅降低电池容量,更可能刺穿隔膜,成为短路隐患。

第二步:隔膜失效加剧风险,隔膜的核心作用是分隔正负极,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。若隔膜材料品质下降(如拉伸强度不足、热收缩率充标),极片变形时可能被挤压破损,或在高温下融化,失去隔离作用。此时,锂枝晶更易穿过破损的隔膜,直接连接正负极。

第三步:内部短路与热失控,当隔膜失效、锂枝晶刺穿隔离层,或极片变形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,会引发“内部短路”。短路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使电池温度骤升至数百摄氏度,高温进一步分解电解液(释放可燃气体)、引燃电极材料,最终引发爆炸—— 这就是“热失控”。充电宝事件中,材料的多重缺陷叠加,加速了这一过程。

二、高风险场景:何时最易触发危险?热失控的发生并非随机,而是与电池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,风险优先级排序如下:

1.充放电状态(尤其是快充、过充时),极片变形和析锂的本质是锂离子迁移异常,这一过程仅在充放电时发生。快充时锂离子迁移速度快,若材料缺陷导致嵌入受阻,析锂风险会显著升高;过充则强制过量锂离子进入负极,进一步加剧锂枝晶生长。相比之下,静止状态下锂离子无迁移,不会新增析锂或极片变形,风险仅源于此前积累的隐患。

2.满电静止状态,充满电(高SOC 状态)时,负极中锂离子含量接近饱和,体积膨胀最大,对极片和隔膜的机械应力最强,可能加剧极片变形与隔膜磨损。同时,满电状态下电池能量密度最高,一旦短路,释放的能量更大,热失控更剧烈。而亏电(低SOC 状态)时,负极锂离子少、体积收缩,极片与隔膜受力小,即使存在少量锂枝晶,短路释放的能量也有限,危险程度显著降低。

三、降低风险的核心路径:从控制到智能防护面对材料品质下降隐患,需通过“使用规范+ 技术升级” 双管齐下,切断风险链条:

1.严格控制充放电条件避免过充过放:通过BMS(电池管理系统)将电压严格限制在安全区间(如锂离子电池2.5-4.2V),防止过量锂离子嵌入负极。慎用快充:快充虽便捷,但对材料缺陷的“放大效应” 明显,建议优先使用厂商推荐的功率或慢充模式,尤其避免低温环境下快充(易加剧析锂)。避免长期满电存放:满电状态下锂枝晶可能持续生长,长期不用时建议保持电量30%-50%。

2.升级BMS:从“被动保护” 到“主动预警”传统BMS 仅能实现基础保护(如过温、过流时切断回路),但面对材料缺陷引发的早期隐患(如轻微析锂、极片微变形)难以识别。而采用“边端AI MCU” 的智能BMS,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安全性:精准状态监测:通过轻量化AI 模型(如LSTM 神经网络)分析电压、温度、内阻的细微变化,提前识别析锂(如电压异常波动)、隔膜老化(如内阻突增)等风险,比传统算法精度提升30% 以上。动态策略调整:根据电池实时状态(如当前老化程度、环境温度)调整充放电参数—— 高温时降低充电电流,低温时优化锂离子嵌入路径,减少材料劣化。毫秒级响应:AI 模型直接运行在电池本地的MCU 上,无需依赖云端,短路或热失控前兆出现时,可在100 毫秒内切断回路,比传统BMS 反应更快。不过,这类智能BMS 需平衡成本与性能。对于充电宝等消费电子,可采用“传统MCU+AFE(模拟前端)+ 简化AI 算法” 的折中方案:AFE 负责高精度采集电压、电流数据,MCU 运行轻量化模型(如决策树),在控制成本的同时,实现核心风险的早期预警。

image.png


四、总结:全链条管控是安全核心充电宝事件揭示了一个关键逻辑:材料品质是电池安全的基础,而BMS 是弥补材料缺陷、降低风险的“最后防线”。对于消费者,应避免购买无资质的低价产品,使用时遵循充放电规范;对于企业,需强化材料入厂检测(如金属异物筛查、隔膜性能测试),并通过智能BMS 技术提升安全冗余。联络Chipinvent协助您更高效产品和运营创新之旅。